欢迎光临凤阳县政协网站!
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 大会发言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 进一步推动我县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浏览次数:272  作者: 凤阳县政协    发布时间:2025-07-16

农业界  马  军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凤阳县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突出做好“四个强化”,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0.83万亩,占全县耕地保有量(155.12万亩)的84.3%。

(一)强化项目选址规划。一是主动做好规划衔接。与“两山”理论、“千万工程”、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灌区配套建设、乡村产业等充分衔接,科学编制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计划,整体推进项目规划实施。二是打造“凤阳版”设计方案。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充分征求专家意见,结合多年实践,制定《凤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单体设计规范》。三是明确建设目标。通过工程措施、科技措施、工艺措施等,实现“一平两通三改四增”【即土地平整,通渠道、通机耕路,努力把田改大、路改直、旱地改水田,增加地力、增加蓄水量、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粮食产能】。

(二)强化整合资金保障。一是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债、中央预算内、财政补助等项目资金,2023年、2024年争取中央资金量均位居全市第二。二是多渠道支撑融资。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中心,结合所涉及的道路项目、水域治理、环境整治和提升、旅游项目等整体梳理、包装融资。2019年以来,全县累计获批融资贷款11.73亿元,发行高标准农田专项债3亿元。三是充分整合涉农资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龙头,协调有关部门,聚合和美乡村、一事一议、衔接资金等予以倾斜。

(三)强化工程质量监管。一是搭建“1+4”监督体系。由农业农村局牵头,“镇村+监理+三检机构+TIS机构”,落实部门责任、调动属地责任、发挥第三方技术力量。二是把握三大环节。针对地处江淮分水岭的特殊区域,重点把握表土剥离、土地平整、设施建设等三大关键环节,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达到群众满意。三是依法严格处罚。去年以来,对在建项目6处不合格原材料全部清场,对288处质量和泵站砂石路问题全部按期整改,约谈责任单位5次,并依法进行行政处罚。

(四)强化建后运营管护。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后半篇文章,一是明确管护责任。建立“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管护责任体系,同时,试点引入保险公司探索设施保险,加上“保险锁”。二是促进土地增殖。扩大土地流转和大托管,2023年度项目完成后共流转托管66346亩。引导使用主体参与后期管护,提高监管使用效益。三是推进补短提升。2024年整合财政衔接资金2358万元,实施农田水利提升改造补短板项目,有效弥补先前不足,完善项目区整体成效,受益农户近960户约4000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项目选址越来越难。到2024年上半年,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0.83万亩,占比84.3%,余下的20多万亩大多位于山区,地形地貌复杂,水利条件匮乏,建设难度增大,资金投入高。

二是建成项目改造提升任务重。由于受财力所限,加之受规划设计水平不高、项目统筹不足、工程质量不达标、建后管护缺失等因素,部分项目仅能解决基本的灌溉和排水问题,与实际需求、群众意愿差距较大。

三是工程质量监管压力大。当前,我县已初步搭建了原材料进场检测、TIS机构全过程监管、镇村全程参与监督等质量监督体系,但是因项目施工面广、专业人员力量不足等因素制约,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现还存在土地不平整、表土剥离不到位、原材料不合格、砂石路压实度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合格。

三、相关建议

(一)突出工作统筹。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作为当前“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龙头工程来抓,在组织领导上再加强,在工作推进上再统筹,在责任链条上再拧紧,在项目管理上再完备,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田建设管理。

(二)突出项目引领。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衔接、与粮食生产规划衔接,集中政策资源,建好良田、提升地力、绿色发展、探索农村改革、提升机械化水平、扩大规模经营、推广农业新技术等,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发展农产品加工,带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

(三)突出改革探索。把住“人力”要素,充实县级农田管理人员力量,增加镇村人员力量,发挥调动群众力量,提升项目设计、监理、审计、TIS机构等管理效能,切实发挥第三方力量,齐抓共管工程质量。激活“土地”要素,一是“小变大”,因地制宜、能大则大,适宜现代农业大型机械耕作,提高种植效率;二是“扩流转”,项目建设与土地流转、大托管服务相结合,让种地更加职业化、专业化,进一步提高土地增值效益,带动村民、村集体经济“双增收”;三是“再升级”,针对部分项目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明显短板,积极谋划落实有关项目,再改造、再提升。

(四)突出管护实效。一是搭机制。建立“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责任体系,引入保险公司,引导使用主体,构建管护框架体系。二是增投入。设立管护专项补助资金,县级补一点、乡镇筹一点、村级提一点、流转大户出一点等,让管护有真金白银投入,实实在在发挥效益。三是提地力。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给全县土壤“体检”,建立耕地质量档案库。持续扩大投入,探索实行土壤监测、秸秆还田、有机肥订制生产与施洒、跟踪反馈等一条龙服务模式,切实提升耕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