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凤阳县政协网站!
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 大会发言
加强规划引领 改善基础设施 进一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
浏览次数:280  作者: 凤阳县政协    发布时间:2025-07-16

殷涧镇政协联络组  高彦攀

近年来,通过系列的高标准农田、农村改水改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等工作,我县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但在村庄规划、产业发展升级、水资源利用与治理、农村环境长效管护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善。

一、存在问题与分析

(一)村落“空心化”,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较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曾兴起建房热,新房建设多沿村界、道路向外扩展,我县东部和南部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近年来,随着我县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生活日渐富裕的农民,不少到城镇购置了商品房,原有的住房空置下来。虽然近些年推行土地增减挂钩工作,拆除复垦不少农村闲置宅基地,但仍然存在为数不少的“空心村”,一个自然庄或一个村民组规模约在10至40户不等,在家住居和使用的往往只有几户,60%以上的农房整年或常年闲置和荒废,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也增加了农村环境整治和管护的难度。

(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垃圾污水处理不到位。当前农村的双基建设滞后,村内垃圾中转站建设不够,垃圾桶配备严重不足;村内污水处理设施基本没有,只能放任自流;村内道路硬化不足,垃圾清运不方便。保洁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卫生厕所存在管理不善,损毁严重,有缺水少电现象,清运不及时,不能达到全天候正常使用的效果;公厕在损毁维修维护等管理方面,存在无资金和人力问题。

(三)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滞后,缺乏现代农业新农人。农村各类专业型人才匮乏,招引有专业有能力的年轻人难度大,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近年,随着国家大力推行高标准农田整治工作,我县高标准农田整治覆盖率逐年提升,但依旧存在“农户包产田的小田埂推平了,农民心里的小农意识坎没推平”现象,农民农户的大集体意识有待提升,抱团发展、规模发展意识未形成。当前农村土地除部分流转给种粮大户耕种情况较好外,还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模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50后、60后,缺乏现代农业新农人。

(四)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够,卫生保持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遇到重大节日,垃圾清运不及时,堆积长时间无人过问,有的甚至堆漫到道路上来,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

(五)村民主人翁意识不够强,自主参与环境整治动力不足。部分农民珍惜和爱护生活环境的意识不强,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现象依然存在。宣传、发动不够充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部分群众片面认为农村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是环卫工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对破坏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行为缺少有效监管。

二、对乡村振兴工作一些思考与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县乡村三级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大指导扶持力度,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拆旧建新监管力度,抓好农村“多规合一”规划实施。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及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在满足多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土地整理、经济补偿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住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节约用地。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二是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长期资金投入机制的建立,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亟需建立与完善“政府补助、社会支持、农民自筹”的多渠道筹资机制。试行有偿服务,在自愿基础上,适度收取村民、当地企业环境整治费用,拓宽村级保洁员经费来源;探索利用各级政府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及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益基金会,发挥好社会资金的积极作用,减轻财政资金负担。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三是开展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宜居指数。按照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和村庄清洁行动“五清一改”的要求,集中排查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顽疾固症。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处理力度。农民是农村环境改善的主体,要着力农民环保意识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突出抓好“空心村”改造、垃圾清运整治、现代生态农业、植树造林绿化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促使广大农民增强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四是充分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明村”。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以及特色文化产业,形成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发展格局,逐步打造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