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凤阳县政协网站!
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 大会发言
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浏览次数:220  作者: 凤阳县政协    发布时间:2025-07-16

经济企业界  汪静静

去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围绕工业强县战略目标,深入推进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优势,全县工业及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迅猛发展。

一、工业及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

(一)工业质效进一步提升。去年,凤阳县获评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增速10快县(市),上榜全省县(市、区)“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

)聚焦产业规模稳步壮大。围绕产业发展精准监测,强化协调服务,全力推进产业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截至目前,全县硅基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108家,占全县总数的43.9%。1-11月,硅基新材料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21.3亿元,占全县总量的52.6%;产值同比增长3.4%,拉动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个百分点。

)充分发挥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加强对骨干企业的规划指导。1-11月,全县产业内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6家, 1-11月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94亿元,同比增长6.3%。硅基新材料产业骨干企业以14.6%的企业数贡献了全县48.1%的产值总量,拉动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个百分点。

)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梯度成长”的培育体系。按照“发展一批、储备一批”原则,聚焦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重点培育。产业内的前力玻璃等14家企业获省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建立动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储备更多中坚后备力量,奕辉特种玻璃、晶创电子获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硅谷智能自主研发的1.6mm超薄超白压花玻璃成功认定2024年安徽省首批次新材料。

)全力推动产业“数转智改”。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仓储物流、供应链管理、产品销售等关键业务环节应用信息化系统,打造数字化车间。福莱特、南玻获批省级数字化车间,南玻成为我县首家、全市第6家获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A级评定企业,拓美威焊割、凤宝、瞩日科技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五)不断提升产业绿色制造水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绿色制造体系,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抓牢绿色工厂创建,淮河玻璃今年成功认定省级绿色工厂,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2家。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需进一步加快。我县硅基新材料产业在规模效应上已具备一定竞争优势,但在质量上还需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中智能工厂、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企业尚在培育期,仅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创新平台建设不足。产业内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仍然较少,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缺乏培育载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企业科技含量不高,自主研发意识和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不多。

三、对策建议

(一)聚力健全完善产业链生态。坚持以资源换产业,持续推进硅基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的趋势,实施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竞争策略,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吸引更多产业上下游企业配套建设。发挥好福莱特、正泰等现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汇聚整合上下游资源,聚力引进上下游企业来凤投资,降低整个产业链受到外部冲击的风险,推动产业集群健康蓬勃发展壮大。加快推进海螺光伏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再提速、再突破,确保早建成、早投产、早贡献,力争该产业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达450亿元。

(二)聚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着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有序打造一批智能生产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建设样板。鼓励发展数字化转型共性支撑平台和行业“数据大脑”,支持福莱特、正泰、南玻新能源等企业逐步建设高水平智能工厂。积极推进建设智慧园区平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标准为引领,建设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打造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示范标杆,支持县经开区建设省级绿色园区。推动传统玻璃器皿向高档日用玻璃器具、实用型玻璃产品向玻璃艺术品转型,再培育一批创新型和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赋能硅基产业发展,重点打造正泰太阳能全自动化智能电池车间和智能光伏工业4.0系统,落实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建设,推进智能化水平提升。

(三)聚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以原创性研究及突破为支撑,以产业化核心技术突破为重点,解决成本等重大科技问题。依托石英砂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硅基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开展石英砂提纯技术深度攻关,力争尽快突破4N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及下游配套供应能力。全面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打造新格局下全国硅基产业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安徽科技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优势,支持地方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立对口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在大中型企业中择优建立一批培训基地,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