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48 作者: 凤阳县政协 发布时间:2025-07-16 |
科学技术界 陈克斌
近年来,凤阳县紧紧围绕育主体、搭平台、提质效,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存在高能级创新平台不足与人才短缺、全社会研发投入较薄弱、创新驱动发展不足等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考察安徽均十分关心关注科技创新工作,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坚持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的鲜明导向。结合几年的科技创新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工作的重点不在提供战略科技力量,不在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更高层面乃至国家考虑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方向或着重点应该是在推进具体工作中营造创新氛围,夯实基层创新土壤和平台支撑,不断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动力。在着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拓宽引智借智思路和渠道,营造创新生态,促进成果转化的基础上,积极促进产业创新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打造凤阳科技工作新的局面,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一、培优创新基础,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
一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素质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社会基础,要全面深入实施全面科学素质提升五大行动,精准有效实施科学普及工作。积极创新并打造科普品牌,充分发挥县科技馆科普阵地作用,开展各类科普活动,使蕴藏在广大人民智慧中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二是壮大创新主体基本盘。多举措培育我县硅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科技企业新苗,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再到科技领军企业的完整梯度培育体系,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三是推动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技术转移机构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之间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体制健全、运行高效的技术转移体系。注重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在凤阳直接建立技术转移机构。要探索实施技术经理人制度体系,推进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队伍建设。打通技术转移全链条,服务技术转移全过程。四是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支持推动长三角区域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先进产业和本地企业加强合作,整合优势资源,组建跨区域研发团队,共同承接科技重大专项。聚焦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共同关注重点领域,布局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项目,探索建立跨区域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籍此进一步促进县域产业多元化发展。
二、厚植创新势能,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源泉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经费的持续投入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必然过程。建议进一步修订完善凤阳县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在科技研发投入方面持续发力,引导各类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费用,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提升,有效改变凤阳县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不高等问题,努力把研发投入这一科技创新“核心变量”转化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深度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系统推进与“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构建人才发展“强磁场”和创新发展“强引擎”,重点支持在安徽省硅基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基础上,组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南玻,鑫民等企业与相关高校院所联合共建实验室,并积极争取申报国家级创新平台,探索推进小岗健康食品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有效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创新引擎、人才载体和产业导入作用,激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活力。三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我县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新型储能、先进结构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凤阳发展所需,实施重点产业领域攻坚行动,强化有组织科研,打好产业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坚战,努力摆脱县域产业过度依赖资源,产业发展高值,高质不足的现状。
三、提升创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真正走深见实
一是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安徽省硅基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省级研发平台的人才培养及高端人才集聚功能。切实解放思想,多方式多途径大力度探索实施人才使用方式,柔性引进高校院所等高层次人才团队,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联合研发、科创飞地等方式,不断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为创新引擎赋能。二是招引培育创新型企业。围绕凤阳首位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制定科技招商方案。充分借助市科创天使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强化对高层人才团队、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质量科技服务机构的招引。三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成果转化过程是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所在,是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的具体体现。要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规范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实行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引导并积极组织安徽科技学院,有关平台及企业申报中试基地,通过概念验证和中试线建设,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四是打造基金丛林。进一步探索金融支撑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聚焦光伏、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母基金和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与众创空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探索成立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培育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形成科创基金丛林,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初创科技企业融资难题,促进科技创新真正在产业创新中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