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凤阳县政协网站!
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 大会发言
关于进一步开展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建议
浏览次数:18324  作者: 凤阳县政协    发布时间:2021-07-07

民族宗教界  杨辰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前提。目前脱贫攻坚已近收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成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2018年以来,我县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认真部署落实。3年来,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市场化运作全覆盖,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和美丽乡村中心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卫生厕所比例逐年提高,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截至目前,我县财政支持改厕,已累计完成58554户,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县财政累计投入约1.5亿元,实施县、镇、村三级卫生保洁一体化运营管护。规划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2座,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行45座,在建和拟建37座。清理沟塘、沟渠等黑臭水体1495口和465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8000余吨、无功能建筑约64000平米、断壁残垣2300余处;县乡主干道路新栽植绿化苗木16500余亩;平整小菜园、小花园种植蔬菜花卉等7500余亩;投入财政资金279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922万元),建设堆粪场0.85万平方米,红膜沼气池2.2万立方米,氧化塘6.3万立方米,强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已编制完成了《凤阳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2016-2030年)》,以及54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规划和13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规划。已累计投入11.3亿元,完成了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534.11公里。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农村地域广袤,自然村和农户居住相对较分散,整治难度较大;村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较为落后,柴草杂物堆积较多,清理不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存在卫生环境维持与管护难的问题;部分村庄人口流失严重,庄内危房和空心房破败不堪,旧宅基地复垦复绿和生态修复需要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缺乏特色、风貌雷同,设计规划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工作建议

(一)对规划空间“洗牌”,做好村庄设计布局规划是乡村发展的“成长坐标”,是乡村发展的灵魂。乡村规划应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规划,依照村庄功能布局、建筑特色和实际人口,把握好村庄布局、产业和风貌定位、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三个方面,杜绝千村一面、千篇一律、缺乏特色、风貌雷同。尊重群众意见。规划编制工作要注重群众参与,可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网络平台互动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民意诉求,引导村民参与到调研访谈、方案比选、公告公示等规划编制全过程。鼓励村民通过村民理事会的方式参与规划决策,民主协商村庄建设内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中心村、一般村的人口规模,村情村貌、生产生活条件,制定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标准。对空心村整治分门别类科学指导。保留乡土乡情发掘自身特色。尊重原有村庄历史格局和环境特征,尊重本地人文内涵和建筑特色,尊重村民生产生活特点,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看得见的青山绿水、留得住的乡土乡愁的美丽村庄。

(二)给环境卫生“洗脸”,坚持多措并举推进扎实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扎实开展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用残膜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推动厕所粪污和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健全秸秆收储破碎加工运收体系,推进秸秆等木业废弃物饲料化、能源化利用。开展生活垃圾治理攻坚行动。开展非规范垃圾堆放点进行拉网式排查,重点清理生活垃圾、村内沟渠、农业生产废弃物、乱堆乱建、废弃房屋残垣断壁和房前屋后积存垃圾,铲除卫生死角、阻断蚊虫疫病滋生媒介,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攻坚行动。村容村貌不是面子工程,要杜绝粉墙刷白、涂脂抹粉等形式主义。持续推进村庄“五清一改”,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污水废水不乱排乱放,粪污无明显暴露,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按照“绿地菜地化、绿化果园化”原则,加强环村林网、农田林网和沿路沿河林带建设,实施“四旁造林”在巷子院子屋子、房前屋后、村里村外、巷子角落插绿建绿,打造兼具经济性、生态性、景观性的绿色村庄,不断提升乡村绿化覆盖率。突出抓好门前庭院清洁卫生。围绕庭院美、居室美、厨厕美、身心美、村庄美,深入开展“收拾屋子、清扫院子、整顿村子”行动,根据庭院实际种好“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

(三)为思想心灵“洗涤”,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为了农民,是一场人民战争,必须组织农民、动员农民、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全民化”参与,做到共建共治共享。强化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村“两委”牵头,全面推行“支部吹哨,党员报到”和分片包干制,开展村干部及其亲属、村党员、村民组长定期义务参与整治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党员干部带头,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再到自觉干”的良好整治氛围。强化保障权益调动主体。要将扩大农民全程参与工程建设,提高农民劳务性收入作为一项硬指标和硬任务,不搞大包大揽,操办不包办,防止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情况,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与管理的主人。

(四)为规章制度“洗礼”,形成长效管控机制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人居环境的整治离不开日常的管护。要强化群众自治、主动参与。将环境整治措施、要求、共识纳入村规民约,提上村民评议会议事日程,建立村环境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吸纳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乡贤参与环境管理,聘请本地村民参与环境卫生的保护工作,施行包干制,确保村里的每片绿地、每条道路、每个沟渠、每座池塘都有人负责。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公示制度和满意度测评机制。采取“挂红花、授奖牌”等方式,带动引导农民群众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多角度广泛宣传。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村村通“大喇叭”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环境整治,讲道德、树新风、除陋习,推动乡村移风易俗,传承文明风尚,引导村民树立绿色生产生活观念、建立良好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