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23038 作者: 凤阳县政协 发布时间:2021-07-07 |
文化艺术界 卢德永
我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辖15个乡镇、2个省级工业园区、198个行政村、25个社区,总人口80万人,国土面积1949.5平方公里。凤阳历史悠久,古为淮夷之地,春秋为钟离子国,隋开皇2年(公元582年)改称濠州,历唐、宋、元不变,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取“凤凰山之阳”之意赐名家乡“凤阳”,一直沿用至今。凤阳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享有“帝王之乡、改革之乡、花鼓之乡、石英之乡”的美誉。
一、文化资源基本情况
凤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丰富,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处,一处为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并含有明中都圜丘遗址、方丘遗址、观星台遗址、涂山门遗址四个点;一处为小岗村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处(钟离城遗址、龙兴寺、鼓楼基座、陈德墓石刻、玉蟹泉摩崖石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处(考城张氏宗祠、门台复烤烟厂旧址)。第三次文物普查野外调查中,我县共调查登记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221处,其中古遗址28处,古建筑84处,古墓葬40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纪念地20处,其他类6处,居滁州市前列。
《凤阳花鼓》2005年12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2011年5月《凤阳民歌》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项(凤阳花鼓、凤阳民歌、卫调花鼓、凤画)。
二、存在问题
(一)明中都皇故城城墙在上一轮维修过程中没有全线贯通,城墙顶部垛口墙和女儿墙都没有砌筑,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游客不能登临城墙游览明中都皇城的全貌,下一步要积极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实施城墙和西华门城台(二期)保护工程。
(二)东华门及东北、东南角楼目前的砌筑高度仅有2.5米高,不足以挡护夯土流失和坍塌,下一步也将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在现有基础上提升高度。
(三)遗址公园建设一线工作力量亟待加以充实。最近几年来,凤阳的文物工作事情多、任务重,但一线工作力量一直非常薄弱。
(四)要尽快发掘整理临淮老城区和西泉考城的相关资料,请县财政安排经费编制临淮老城区和考城老街的保护规划和建设规划,在保护好历史建筑的前提下有意识的按照传统工艺、传统规制、传统材料复建一批仿古建筑,申报临淮镇和考城为历史文化名镇。
(五)门台英美烤烟厂旧址的保护问题要尽快纳入保护计划中,征迁西花园专家楼内的居民,并对损毁建筑进行抢救性维修。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凤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资源。保护好凤阳历史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永续利用,是县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也是保持和塑造凤阳县城特色,使县城充满活力和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建议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以习近平总书记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制定并组织实施好《凤阳县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协调处理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明中都等历史文化遗产在我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链中的战略作用,在切实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通过利用促进保护。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体制改革、领导责任制规划,并建立完善的考核与监督体系。建议文物保护经费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按比例增加。特别是保证文物保护工作所需的日常维护费用,改善县文物库房条件。同时,建议根据文物抢救、修缮、征集和安全设施建设的需要,设立专项经费,并采取措施保证经费的合理利用,提高资金利用效能和文物保护水平。
(二)健全体制机制,凝聚全域创建合力。一是成立县委总牵头、全县抓文物保护与开发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凤阳县明中都遗址、钟离古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凤阳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增强凤阳县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严厉打击各类文物犯罪。二是建立常态化的文物保护工作机制,县政府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高规格会议,研究、议定全县文物保护与开发的重大规划、重大事项,合力推进全域文物保护与开发相关工作。
(三)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进各类研学旅游新业态和品质提升。一是紧盯创建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区总目标,科学制定年度建设任务。建立三年滚动项目库,狠抓项目建设,确保文化旅游发展动能不断,力度不减。二是加大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将一些重点文化遗址旅游项目进行整合包装,并纳入招商库,向全社会招商引资。重点引进实力较强,有文化研学旅游开发经验的重点企业,确保引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三是丰富产品要素,拓展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凤阳县历史文化遗址、遗迹资源丰富,据统计不可移动文物共有221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2处,省级重点文物5处,市级重点文物2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2处。深挖凤阳县遗址旅游点,规划具有历史时代特征的文化旅游路线,展示凤阳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等新兴文化产业,将文化保护和开发与经济效益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四是大力推进殷涧镇沙涧村恢复抗日民主政府凤阳革命老区以及小岗村等红色旅游点建设,挖掘凤阳山旅游区内部的红色旅游点,保存好红色文化,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凤阳山旅游区红色故事,拓展新的旅游点,推动凤阳山绿色生态与红色文化相得益彰。
(四)建设旅游特色街区,提升城市文化旅游的活力。鼓励以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为发展方向,集聚发展老字号、品牌餐饮、地方美食、娱乐休闲、精品购物等旅游新业态,在凤阳新城区打造一处特色鲜明、具有明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和具有人文体验的旅游街区示范街区。在打造凤阳县商业街的建设和管理中,县政府可协调各部门发挥规划、引导、管理和调控工作职能,把商业街区按照明代外观建筑风格,统一门面设计装修,展现地方文化氛围,增加美化亮化形态各异的设施,建设功能完善的休闲娱乐综合性旅游商业街。明文化商业街作为“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进一步谋划夜游中都城、裸眼3D灯光秀、大型凤阳历史文化演艺节目等夜间项目,丰富游客夜间生活,推动“夜游经济”,促进城市的旅游经济的发展。
(五)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把县城按照5A级大景区来建设,围绕“一座中都城,凤阳城市魂”,在县城城市重点节点规划出一批明文化景观导览图,让游客知晓凤阳县城明文化所处城市区域地理方位。在凤阳新城区规划建设凤阳全域旅游集散和咨询服务中心,集宣传推介、咨询服务、旅游商品展示、景点售票、酒店预订、智慧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方便游客在该中心任意选择、组合旅游线路,自主安排旅游行程,同时也是城市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展示以及旅游信息咨询的综合性服务场所。
(六)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打造城市旅游形象名片。一是加强研发设计,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借助“花鼓之乡”“石英之乡”“改革之乡”的品牌优势,以文化为魂,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收藏价值和实用性的特色地方性旅游纪念品,重点开发以明中都遗址公园中的明文化元素创意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二是完善旅游购物设施,增加体验性。在凤阳县城及重要旅游景区建立旅游购物集中区,形成购物、休闲为一体的旅游休闲综合体为场所,积极引导招商全国从事旅游商品销售知名的购物店企业,发展前店后坊的旅游购物形式,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提高旅游消费价值,配备高素质的营销员,推销旅游商品,增加购物体验内容,挖掘展示凤阳县旅游商品文化价值与用途功能,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到凤阳旅游商品的独特魅力。
(七)坚持开拓创新,搭建文旅融合平台。积极推动明中都遗址公园项目,完善和修编明中都遗址公园建设性详规,在遗址公园中新建明中都遗址公园历史博物馆,展现历史文化遗存中的精品,真实完整地反映明中都遗址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价值,让游客全景领略明初中都城宏伟形象及明代建筑风采。以明朝历史和出土文物为载体,利用5D影院还原历史场景,策划明文化景区《探秘明中都》《梦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等系列影视剧、微电影,提升游客了解明中都遗址公园历史,明代朱元璋等人物历史,展现明初时期的社会民俗、风土风貌,践行文旅融合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