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7416 作者: 凤阳县政协 发布时间:2021-07-07 |
特别邀请人士 姜超
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交汇期和衔接期,从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深刻映射出产业发展对于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在脱贫攻坚的众多方案中,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定脱贫的关键之举和根本之策。
在乡村振兴“五位一体”全面振兴的战略框架中,产业振兴是重点,产业旺,方有乡村兴。产业要发展,是共识;产业要怎么发展,却是难点。在产业扶贫数字成绩背后,对于产业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质疑也一直存在。
一、扶贫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具有“涓滴效应”的扶贫产业发展存在带贫减贫方式不多、引领带动力不够强,“项目进村”碎片化制约精准扶贫成效,市场与行政的双重逻辑匹配度不高不利于扶贫产业的自身壮大提升,产业扶贫所嵌入的市场体系存在缺陷,乡村产业的同质化倾向而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扶贫的帮扶效应更多的是来自“造血效应”还是源于“输血效应”等情况,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支持扶贫产业长远发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创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体化机制。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再到“共同富裕”,贯穿整个贫困治理逻辑的关键脉络就是“产业化”,它同时也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实现途径。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一致性为基础,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实现两者一体化机制的创新,其中各级党委、政府应发挥主导者职能,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制定实施细则,以县、乡、村三级架构为基础,做好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转进的细则制定。健全组织保障:实现地方党委政府、农村工作、市场运营三者之间的统筹协调,并发挥向乡村振兴战略转型的引领功能。搭建服务平台:搭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体化服务平台,用于协调、监控、考核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和纵深推进。
(二)坚持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目前“乡村振兴”已经成为高频热词,中央高位推动、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各地政府也展现出“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机遇意识和行动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走样的情况。“世界那么大,为什么要去你那?”产业的同质化倾向导致有的乡村产业毫无特色、缺乏底蕴,只是简单模仿、照搬照抄,甚至生搬硬套,消费者去了以后觉得索然无味,大呼上当,不去后悔,去了更后悔,去了第一次就不想去第二次。可想而知,这样的乡村产业就算建起来了,也很难实现可持续性振兴。因此,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紧紧围绕特色做文章。正所谓村有千百种,风情各不同。我县东部有红色烙印,南部有山的风景,北部有水的风光,中部有文化传承,西部有丰富资源,乡村要实现特色振兴,就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本底和优势特色,充分挖掘本地本村的生态、区位、资源、历史、文化等独特禀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绿色富民兴村产业,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只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才能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三)加快推进“特色农业+”的三产融合发展。从国内外的发展实践来看,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也就是说,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还要着重做好一道“加法题”:“特色农业+名品名标”,提升产业发展美誉度;“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扩大产业发展辐射面;“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增加产业发展附加值;“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特色农业+电商平台”,激发产业发展驱动力等。乡村“三产融合”的本质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要大力拓展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多元化功能,从初级的农业种养业中衍生和拓展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功能和新环节,如特产深加工、野趣乡愁游、森林康养、民宿体验、创意文化农业、乡村共享经济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无论这道“加法题”怎么做,都千万不能把农民兄弟的利益给加没了。要建立健全三产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的补链强链为依托,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互惠合作和激励相容机制。
(四)加强示范引领,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点面兼顾的原则,针对衔接不畅的“两张皮”现象,着重做好观念、规划、政策等的有序衔接,要不断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政策体系、考核监督机制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建设,建立脱贫防贫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既要有能有效兜底的制度保障,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脱贫产业作为支撑。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扶制等相结合,培养内生发展动力,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针对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基础设施差距大等问题,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切实统筹提高农民收入,针对农民近年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不断拓宽农民在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等方面的增收渠道,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针对乡村产业培育不足、融合不够等问题,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