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凤阳县政协网站!
网站首页 / 提案工作
关于大力推进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浏览次数:721  作者: 凤阳县政协    发布时间:2025-07-16

一、我县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经开区依托凤阳县得天独厚的石英砂资源禀赋,长期致力于引导硅基新材料等相关企业落户发展,积极建设“千亿硅谷”基地,倾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享有“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称号。2022年,全县规模以上硅基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34亿元,预计2023年实现产值340亿元,增速达45.29%,其中园区2023年预计实现硅基新材料产值252亿元,占全县比重74%。

园区硅基产业重点发展光伏玻璃、光电玻璃、浮法玻璃等,同步推进日用玻璃转型升级。随着福莱特、南玻、硅谷智能等一批光伏、光电玻璃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发展,加速推进“千亿硅谷”基地建设。现有建材玻璃2家企业3条生产线,年产量达1825万重量箱(91万吨);光伏玻璃年产能约7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1/4的规模,推动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拥有亚洲最长的光伏玻璃原片生产线,目前其前三期项目已全部投产运营,2023年产值有望突破120亿元,实现园区百亿产值企业“零突破”;安徽南玻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自2022年5月一窑点火以来四座窑炉已相继投产,全年产值将超30亿元;在全国日用玻璃行业十强企业中,德力股份位列第1,鑫民股份位列第3。2023年日用玻璃产值将超20亿元。

二、我县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能耗指标缺口大

近年来,凤阳经开区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在推进“千亿硅谷大基地”建设过程中,还将有一批硅基产业链节点重大项目落地,而光伏玻璃、光电玻璃等硅基产业项目的共性是能源消费总量高、环境相对容量指标压力大,将导致园区能耗缺口进一步加大。比如,海螺光伏产业园项目因能评行政审批困难,项目一年多能评批复通过后,才正式开工建设。据初步测算,开发区“十四五”期间拟建项目的能耗缺口已达200万吨。

(二)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

得益于凤阳优质的石英砂资源,凤阳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但是,招引的重点硅基产业项目,如福莱特、南玻、海螺等引领性企业,大多都只是建设了生产制造地,过度依赖石英砂资源发展,缺少实质性的科技研发活动,2022年园区企业研发经费占经营收入比重仅为1.5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园区管理改革进程慢

凤阳经开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是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承载平台,在改革创新发展方面进度缓慢。在“管委会+公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历时2年制定完善改革实施方案和5个改革办法,正在摸索着推进“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改革。

三、对我县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为推动硅基新材料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大光伏玻璃、光电玻璃、光伏组件、超大屏显示器等科技含量高、引领作用大、辐射功能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建议:

(一)加大能耗指标支持

建议从更高层面争取对主导产业重大项目及省政府布局重点项目实施能耗单列。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发改地区〔2020〕1499号)文件精神,对省级开发区内符合条件的国家布局重大项目实施能耗单列,不纳入地方能耗双控考核。凤阳经开区的光伏电池及组件、光伏玻璃等相关企业,是滁州市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的重要支撑,是全面落实“双碳”目标要求的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较大。

(二)加大科技创新培育力度

争取出台科技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等相关政策,支持沪苏浙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人才与皖北开发区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产业发展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科技创新政策适当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支持各类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加大政策资金补贴和科技项目经费支持。

(三)加大管理改革资金扶持

建立推动“管委会+公司”管理机制改革发展基金或政策奖励,对实施市场化改革的开发区开展评估考核,在园区改革建设、所属公司运营发展等方面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或资金支持。对实施“管委会+公司”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开发区,5年内税收收成地方留存部分全部返还给园区,用于进一步推动优化“管委会+公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