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凤阳县政协网站!
网站首页 / 建言献策 / 调研视察报告
东至、潜山县美丽乡村暨“三大革命”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浏览次数:14994  作者: 县政协办    发布时间:2017-12-26

为学习先进经验,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整治工作,助力凤阳美丽乡村建设,8月15日、16日,县政协主席王从尚、副主席陈永庆带领县城管执法局、县政协港澳台侨文史委、经济科技委、教卫文旅委、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和部分县政协常委赴东至县和潜山县学习考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两天时间里,考察组先后考察了东至县洋湖镇永济村、香隅镇漕东村、花山村和潜山县痘姆乡仙驾村、黄铺镇黄铺村、余花屋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详细听取当地负责同志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介绍,身临其境,切身感受“三大革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两县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纷呈,硕果累累。

一、两地美丽乡村暨“三大革命”建设情况

东至县自2012年美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以来,涌现出了一批规划有序、布局合理、村庄整洁、产业突出的美丽乡村。7个乡镇建成区和14个省级中心村共清理历年垃圾529吨,疏浚河流沟渠4280米,改造旱厕793座,清淤4.2万立方米,建设雨水沟渠及管网9213米,绿化2.6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449盏,建成农民休闲健身广场12个,集镇及中心村整体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荣获“安徽省2015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

潜山县美丽乡村建设起源于2010年的村庄整治,从当年建成全省第一个村庄整治点到现在的7年间,全县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累计建成4条示范带、38个省中心村、43个县中心村和61个自然村整治点,覆盖全县乡镇和重要干道沿线,一个个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脱颖而出。继成为国家美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之后,2015年初又被确定为全省14个整县推进试点县之一,成为该县一张靓丽的名片,受到了各级领导充分肯定,工作经验在全省大会上进行交流。

二、两地的经验做法

一是明确职责推行好。按照“县推动、镇为主、村实施”的原则,乡镇党委、政府是美丽乡村建设主体,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强化工作部署,加强督促检查,及时通报情况,督查整改落实。各成员单位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工作指导和督查,切实发挥总揽协调和参谋助手作用。

二是规划先行引领好。坚持规划先行,把乡镇、中心村、自然村规划有机统一起来,科学编制“十三五”建设专项规划,结合土地利用、交通建设规划,及时优化布点规划。按照因地制宜、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原则,不搞大拆大建,不用城市标准和方式建设农村,彰显乡村风格,留住田园风光,留住乡愁记忆,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蓝图。

三是产业发展支撑好。两县充分利用特有的生态资源和茶叶、瓜蒌等特色产业,盘活农村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品牌+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特色农业规模化、品牌化。以特色乡村为依托、乡土文化为主题,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引导和带动农户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带动农民致富,提升建设效益。同时,大力推进电商平台建设。按照“电商企业+网店+产品+品牌”四位一体模式,让特色农业品牌产品走出农村、走进城市,让农民富起来,村集体经济硬起来,支撑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

四是筹措资金保障好。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县财政按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的标准和每年5%的增幅支持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东至县和潜山县美丽乡村专项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支持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省级和县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对打造成省级精品示范村的,在建设资金上给予一定额度的提高。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有关农村水、电、路、气、房、环境建设项目,争取商业金融支持,强化建设的项目和建设资金支撑。

五是健全机制推进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办公室,健全调度、通报、例会制度,强化“领导联系、乡镇负责、村组主抓、部门支持”的工作推进机制,使工作目标责任化和具体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各乡镇年度考核,对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特色突出的乡镇和村组,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专项资金安排上优先考虑和适当倾斜。

六是强化管护效果好。健全中心村保洁制度,建立公用设施长效管护制度。按照“市县联动、明确整治标准、村民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常抓不懈、打好环境基础”的原则,探索建立了县乡财政补一点、村里贴一点、住户付一点的经费保障制度。通过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划分管护责任区等方式,明确村民保洁义务,落实管护责任等方式,积极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后期管护工作。推进行政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下移,把乡镇政府驻地整治建设纳入综合执法范围,并逐步向中心村延伸。

三、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着力深化思想认识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大任务,是新常态下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议县政府加大宣传引导,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实施意见》和省住建厅、环保厅和省农委印发的《安徽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思路目标,顺应形势变化,抓住工作重点,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增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自觉,全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工程。

(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县里成立高规格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办公室建设,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在政策制定、工作推动、干部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强化责任担当,各乡镇要把美丽乡村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统筹联动,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全域旅游发展、“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努力形成整体效应。

(三)全面开展教育引导

建议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宣传工作,宣传“党政主导、农民主体、村干主抓”的县乡村三级联动推进模式,积极推行“受益村民户户签字到位、村民理事会成立到位、村民投资投劳到位、公共设施占地调整到位、需要清理和拆除的清拆到位”五个到位,并与项目建设挂起钩来。着力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家一户做不了、政府包办办不好”的难题,改变那种“政府干,群众看,稍不如意就捣蛋”的现象,让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他们才是建设的主体,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在定点、规划、建设上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做到农民的事自己办、自主办,自觉爱护公共厕所、体育器材、草坪绿地等美丽乡村建设配套设施。县文明办、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和各乡镇要结合四城联创工作,把文明乡风培育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文明乡镇、村、“星级文明户”等评比、评选活动。要注重挖掘反映乡村个性、特色耕读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的农业文明和乡村文化,做好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要推介本土乡贤、在外成功人士等的典型事迹,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建功立业,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助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倡导文明新风尚,培养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破除陈规陋习,不从事封建迷信等活动,共同打造青山绿水村庄美的美好生活,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四)坚持立足规划引领

建议城乡规划部门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编制,坚持把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头道工序”。在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上,做到不搞大拆大建、不求千篇一律、不套一个模式、不破坏自然风貌和肌理、不用城市标准和方式建设农村,留住田园风光和乡村记忆,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对村庄人口的影响,科学预测人口规模,围绕村部等中心位置,布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村民向中心村集聚。集镇整治规划要在省住建厅《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导则》基础上,按照“一乡一特色、一镇一风情”思路,挖掘不同乡镇自然、文化和产业优势,量身定制个性主题,着力打造特色风情小镇。

(五)牢固树立经营理念

建议镇村两级组织要逐步建立“经营”的理念,坚持建设村庄、管理村庄与经营村庄并重。要谋划产业,增强发展后劲,以特色乡村为依托、乡土文化为主题,进一步盘活农村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乡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带动农户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休闲养老等产业,让山水变资源、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产品变商品,因地制宜打造美丽产业、发展美丽经济,带动农民致富,提升建设效益。

(六)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发展大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要素保障,健全工作机制,汇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强化激励机制,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和奖补资金的引导效益,激励各部门各乡镇开动脑筋,勇于争先。大力营造“谁英雄谁好汉,集镇建设比比看,做示范、当表率,乡镇做给村组看、村组带着群众干”的比学赶超氛围。同时强化督查调度,跟踪督查整改,狠抓作风转变,做到真抓实干,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有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