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224 作者: 凤阳县政协 发布时间:2025-07-16 |
一、案由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凤阳县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但本县职业教育与县域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契合度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和完善。
二、案据
产业发展现状:凤阳县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工业(如:硅基新材料产业、循环产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动力电池产业)为主导,农业(粮食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畜牧养殖产业)、服务业(旅游业、商贸业、电子商务业)为辅助的三产联合产业格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对熟练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然而,企业普遍反映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技能人才困难,尤其是中高级技术人才缺口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制约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现状:本县现有的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充分考虑县域产业特色和发展趋势,部分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就业对口率不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不够紧密,实训设备陈旧落后,难以满足学生实际技能训练需求;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学生实习层面,缺乏深度的产教融合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调动,学校难以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三、建议
优化专业设置: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县域产业人才需求调研,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实际需求,精准设置专业,重点打造与本县主导产业紧密对接的特色专业群,如围绕硅基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动力电池产业、旅游业、电子商务等专业,并及时淘汰就业前景不佳的传统专业,确保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契合。
深化产教融合模式:鼓励职业学校与县域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探索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模式。一方面,推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将部分生产线引入学校,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和人力资源,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支持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掌握最新行业技术和生产工艺,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将企业实际案例带入课堂教学,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县政府出台促进职业教育与县域产业融合发展的专项政策,设立产教融合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校企合作项目建设、实训基地设备购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奖励等;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用地保障、财政补贴等政策扶持,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对县域产业发展的贡献度等作为重要指标,对职业学校进行考核评估,引导职业教育不断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加强凤阳县职业教育与县域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